加快設立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增強國內大循環韌性
- 發布時間:2025-08-18 09:17:28
- 來源:中宏網
8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會上指出,要全方位擴大內需,增強國內大循環韌性;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報批加快設立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筆者認為,這一政策動向,既是落實中央“做強國內大循環”戰略的具體部署,也是應對當前經濟形勢、激活內需潛力的務實舉措。
一、中央戰略部署與現實需求的雙重驅動
5月15日國務院召開做強國內大循環工作推進會。會議指出,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是大國經濟的獨有優勢。要圍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把做強國內大循環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統籌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升經濟循環的質量和層次,促進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高效聯通,以國內大循環更好牽引國際循環。會議強調做強國內大循環重點要體現在四個方面:資源要素的高效配置、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完備、供給和需求的動態平衡等。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進一步強調“要有效釋放內需潛力”。當前經濟運行的關鍵矛盾——內需不足與周期性壓力仍是主要痛點,盡管上半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8.8%,但消費與投資修復仍需政策加碼。在戰略部署和現實需求的雙重指引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將成為把“戰略藍圖”轉化為“現實動能”的重要載體。
二、政策協同支持擴大內需潛力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投放不是“單兵突進”,從政策協同看,其資金投放與“兩重”建設深度綁定,今年8000億元“兩重”建設項目清單已全部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7350億元基本下達完畢,這些資金正錨定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加速落地,為經濟長期發展打基礎、攢后勁。2025年,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加力擴圍,直接激活居民消費潛力。兩者一“長”一“短”,既通過“兩重”建設穩住經濟基本盤,又以消費刺激填補需求缺口,形成“遠近結合”的政策合力。
三、多部門聯動放大政策效應
政策效果的“乘數效應”取決于財政、產業政策的深度協同。財政部部長藍佛安近日在《學習時報》上撰文指出,將“加快發行和使用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盡早形成實物工作量。”通過降低融資成本激發居民消費意愿與企業經營活力,與金融工具形成“1+1>2”的疊加效應。產業政策則聚焦“供需適配”,7月28日,全國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同志座談會明確,將制定增強消費品供需適配性助力擴大消費行動方案,加快人工智能終端、超高清視頻、智能穿戴、無人機等技術開發和應用推廣。推動制定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意見,擴大實施“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筆者以為,這種“技術賦能+產品供給+消費場景”的協同,既能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又能通過供給升級引領需求升級,形成“生產-消費”的正向循環。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加快設立,是政策層面對“如何不斷增強國內大循環韌性”命題的進一步破題——新型工具的投放解決“錢從哪來”,通過政策共振解決“錢怎么用”,通過部門協同解決“錢用得好”,從而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更能為國內大循環注入持久韌性。而經濟韌性,不是靠短期刺激“撐”出來的,而是靠內需潛力的持續釋放、靠市場活力的不斷激活“長”出來的,而在此過程中,政策工具的創新與協同,正是有效的“催化劑”。(作者:何青,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李帆,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成果[24XNN00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