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人工智能向善普惠發展
- 發布時間:2025-08-07 08:46:33
- 來源:中宏網
近期,中國政府倡議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組織,有利于推動各國廣泛開展人工智能國際合作,提供造福人類的國際公共產品,充分釋放人工智能發展潛力,彌合全球數字和智能鴻溝,促進人工智能向善普惠發展。
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正以技術賦能的深度滲透重構產業生態。我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壯大智能產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到開展“人工智能+”行動。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
探索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我國數據資源豐富,產業體系完備,應用場景廣闊,市場空間巨大,要推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構建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新一代通用技術的賦能作用,通過數據驅動、算法創新和場景落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推動多種技術融合,促進人工智能與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5G和6G等技術深度融合,形成更強大的技術合力,推動跨領域創新。例如,物聯網提供海量數據,人工智能進行數據分析和決策,5G實現高速數據傳輸和設備互聯,共同推動智能家居、智能城市等場景的發展。支持通用模型(大模型)提供通用的智能基礎,專業模型(小模型)在特定領域和場景中發揮更精準的作用,重點支持企業訓練金融風控、藥物研發等垂直行業專業模型,推動大小模型協同發展,避免通用模型“大而不專”。
培育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新途徑。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的核心是“以用促研、以研帶產”,形成“技術—場景—商業”正循環。我國的優勢在于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強大的工程化能力,需要強化需求導向,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反向驅動科技創新。要建立“產業需求清單”機制,由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牽頭,定期發布人工智能產業需求,明確工業、醫療、農業等領域的核心痛點,設立“人工智能+產業”專項課題,鼓勵高校、科研機構針對具體產業問題攻關。以產業需求倒逼人工智能企業優化技術供給,突破產業落地瓶頸,在智能制造、智慧農業等重點領域建設人工智能示范工廠和試驗區,推動技術快速迭代。支持企業發展產業級人工智能技術,開發適合中小企業的人工智能產品。
推動人工智能開辟產業發展的新賽道。深度賦能新藥研發、航空航天、生物育種等關鍵領域的技術攻關,加速催生未來產業新賽道。通過大模型、大數據和大算力等技術,推動人工智能精準匹配各參與者的創新需求,拓展未來產業的創新邊界。推進人工智能與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深度融合,拓展潛在場景的大規模應用示范,加速人工智能向自主規劃飛行、遙感數據處理、生物制藥等場景滲透,提升復雜環境下智能化能力。強化實驗數據與行業知識協同,加速新能源、新材料等關鍵領域研發進程,推動科學實驗向自動化、智能化轉型升級。
打造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的新生態。面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快速演進的新形勢,要推動我國人工智能朝著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發展。人工智能作為新技術、新領域,要綜合運用知識產權、財政稅收、政府采購、設施開放等政策,打造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的新生態。統籌推進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深化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和開放共享。完善人工智能科研保障、職業支持和人才評價機制,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搭建平臺、創造條件。構建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應用場景為牽引的精準對接模式,鼓勵科技領軍企業、制造業鏈長企業圍繞“人工智能+”大規模開放應用場景。把握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和規律,加緊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應用規范、倫理準則,構建技術監測、風險預警、應急響應體系,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作者:李鋒,中宏觀察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