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仍然是全球增長最大引擎
- 發布時間:2024-01-15 09:01:18
- 來源:中宏網
直面外圍環境嚴峻挑戰,推動中國經濟回穩向好
中央財辦有關負責同志近日接受中央主要媒體采訪時指出,從國際看,當今世界變亂交織,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政治紛爭和軍事沖突多點爆發。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據國際機構預測,2024年世界經濟和貿易整體上不如疫情之前。
直面外圍環境嚴峻挑戰,如何實現中國經濟的回穩向好,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宏觀察家戴穩勝近日就相關話題接受本網專訪。
以下是戴穩勝訪談:
直面外圍環境嚴峻挑戰。歐美經濟不容樂觀,外需可能受阻。歐美經濟仍將受到疫情、通脹、債務等多重因素的制約,經濟增長難以持續,對中國出口的拉動作用有限。同時,歐美國家采取更加保護主義和霸凌主義的政策,對中國出口產品進行限制和打壓,增加中國出口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因此,中國需要積極拓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其他新興國家的出口市場,加強相關經貿合作,提高中國出口的多元化和穩定性。
投資增速放緩,投資的邊際效應下降。我國投資主要集中于基建、地產和制造業方面,但在當前工業化基本完成之后,投資的邊際效應已經逐漸降低,通過固定資產投資來拉動經濟發展越來越困難。因此,需要優化投資結構,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先進服務業等領域的投資力度,提高投資的質量和效益。
民營企業家、中小企業主信心不足,消費者信心不振。一方面,由于市場競爭加劇、成本上升、融資困難等因素,民營企業家、中小企業主面臨著較大的經營壓力;另一方面,由于收入增長放緩、物價上漲、房價高企等因素,消費者的預期收入和財富受到影響,消費意愿和能力有所下降。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對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支持,降低稅費負擔,改善融資環境,激發創新活力。同時,積極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增加社會保障支出,降低消費成本,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實現經濟回穩向好。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面總結了我國經濟工作,深刻分析了當前經濟形勢,明確部署了2024年經濟發展的九大重點任務。2024年我國經濟將在2023年的基礎上前穩后升,向潛在經濟增長率繼續回歸。中國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實現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主要依靠以下幾方面的政策工具及導向積極的財政政策。2024年,中國預計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由于土地收入大幅下降,地方財政存在缺口,同時為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需要一定的GDP增速,因此需要開啟新一輪積極的財政政策周期。中央有望打開加杠桿空間,彌補其他部門加杠桿空間有限的情況。2024年政府應該保持適當的支出強度,加大財政政策調節力度,強化對科技創新、鄉村振興、民生保障、生態環境等領域的重點投入,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穩健的貨幣政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2024年,中國預計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大概率降準降息,同財政政策配合為經濟回升創造良好的貨幣環境。
深耕共建“一帶一路”新興國家市場。2024年,中國將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沿線新興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打造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關系,拓展中國出口的新空間,提升中國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
堅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動搖,堅持產業轉型不動搖。2024年,中國將繼續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和支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中國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同時,中國將繼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淘汰落后產能,提升產業水平,促進產業升級,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總而言之,對于中國而言,信心來源于黨的領導與中央決策;底氣,基于2023年的成就,2024年必將是一個充滿信心與底氣的奮發之年。我國經濟實力將取得進一步發展,產業結構將得到進一步優化,為未來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中國人民的共同期待。
聚焦新質生產力,傾力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
中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近日在《求是》雜志撰文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強化創新驅動,持續激發經濟發展動力活力。強調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深入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培育壯大未來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宏觀察家戴穩勝近日接受本網專訪時表示,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排在重點任務的首位,“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首次出現在總體要求中,進一步強調了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進程中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關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重要部署,是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重要突破口,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提供了行動指引。這既是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直接體現和落實,也是對當前一些產業面臨“卡脖子”現狀的直接回應,無論對于當前還是長遠都十分重要。
展望2024年,我國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未來中國經濟工作中將可能重點支持與科技創新相關的半導體、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發展,這既給科技工作者注入了信心,也為經濟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以科技創新突破戰略圍堵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近日在《求是》雜志撰文指出,綜合起來看,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我們要深刻理解、全面認識,既增強憂患意識、直面問題和挑戰,更增強信心和底氣、充分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和潛力。
“面對復雜動蕩的國際形勢與困難重重的國內經濟,在黨的領導與全國人民的努力奮進之下,2023年中國經濟取得了較好的成就。”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宏觀察家戴穩勝近日接受本網專訪時表示,2024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形勢,中國經濟應抓住全球經濟調整的大勢,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全面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必須以科技創新引領我國突破戰略圍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九個方面系統部署了做好2024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其中第一條就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這是適應當前形勢及我國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的重要指導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確我國當前在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方面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取得的成績及其重要性,對于今后更加深入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當前,全球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經濟增長放緩,國際貿易和投資受到沖擊,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面臨深刻變革。這些因素都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為我國的外部環境帶來了更多的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同時,我國經濟發展也面臨著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較多等問題,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亟待優化和轉變。
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技術進步是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增長的重要驅動,積極部署新興產業已經成為各個經濟體的共識。主要國家相繼制定了自己的產業政策和戰略布局,加快了科技創新的步伐,競爭日趨激烈。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加強了對中國的技術圍堵,試圖阻礙中國的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對中國的核心技術和關鍵領域施加壓力和制裁,妄圖遏制中國的崛起。
面對這種形勢,我國不能被動應對,而要主動出擊。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空間和動力。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推動產業創新激發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增強我國經濟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撐和保障。
中國經濟,仍然是全球增長最大引擎
中央財辦有關負責同志近日接受中央主要媒體采訪時指出,2023年我國經濟運行呈現“一高一低兩平”的特點,即增速較高、就業平穩、物價較低、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主要預期目標有望圓滿實現。有機構和專家學者預測,全年經濟增長5.2%左右,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6萬億元。今年我國仍是全球增長的最大引擎,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約為1/3。
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宏觀察家戴穩勝近日就相關話題接受本網專訪時表示,2024年悄然來臨,全國人民面對著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面臨幾乎全方位的挑戰與困難,我們相信,以2023年取得的成就與奠定的堅實基礎,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將會繼續團結奮斗,再創輝煌。2004年,將是一個滿懷信心與底氣的奮斗之年。
中國為全球經濟的復蘇和增長注入強勁動力。經濟恢復雖然艱難,但態勢良好。2023年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保持領先,全年實現經濟發展目標將是定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的相關負責人此前曾表示,中國經濟2023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三分之一,仍然是全球增長最大引擎。中國經濟的復蘇,不僅為國內的生產生活穩定、就業形勢改善提供保障,也為全球經濟的復蘇和增長注入動力。
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三產業快速發展。2023年前三季度,中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55%,同比增長6.0%,高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先進制造業迅猛發展,制造業優勢得到鞏固。2023年1至11月,中國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速為10.5%,顯著高于整個制造業的投資同比增速6.3%,更遠超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2.9%。這意味著高技術制造業已經成為我國制造業中最具發展潛力的增長點,也是拉動我國經濟的重要引擎。截至2023年9月,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企業總數已經突破200萬個,第一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達到66家。隨著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積極發展,中國制造業正朝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方向加速破浪前行,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的支撐。
出口結構優化,產業鏈穩定得到鞏固。中國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高技術產品、高附加值產品、自主品牌產品占比不斷提高。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新三樣”產品的出口量和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我國“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7989.9億元,同比增長41.7%,占我國出口比重達到4.5%,成為中國出口的新亮點。同時,中國汽車出口量超過日本,1至11月出口量達441.2萬輛,同比增長58%,首次躍居世界第一,顯示了中國汽車產業的強大實力和競爭力。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下行的大環境下,中國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韌性和穩定性得到了充分驗證,吸引了全球投資者的青睞,為中國經濟增添了新的動能。
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份額創歷史新高。2023年7月,中國跨境交易中人民幣收付金額首次超過50%。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匯編的交易數據顯示,2023年11月,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份額升至4.6%,創人民幣最高紀錄,超過日元成為國際支付第四大貨幣。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升,為中國經濟的穩定運行和對外開放提供了有利條件。(記者王鏡榕 周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