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社會生產力邁向更高臺階
- 發布時間:2023-12-28 11:34:50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12月21日電 12月21日,聚焦“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解讀與2024年經濟形勢前瞻”主題,中宏論壇第四十四場在線研討會召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了主題發言。
以下是陳文玲的發言:
2023年過得特別不容易,經濟上屬于修復和恢復的一年。邁向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全面部署,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提法就是發展新質生產力。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結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發展新質生產力,我談幾點看法。
第一個方面,為什么要發展新質生產力?人類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進步,都帶來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能否形成更具創造力的生產力,決定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和質量。大家知道,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和活躍的時期,科技對國家命運,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國計民生影響越來越大。誰擁有先進技術,誰就擁有創造更高水平生產力的能力和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在五大發展理念中排在第一位,創新是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所以,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高我國科技創新水平,是我國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梢哉f,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和產業形態深度轉型升級和具有創造性的人力資本加快培育而形成的當代先進的生產力。按照政治經濟學生產力的概念是由勞動者、勞動資料或者叫生產工具、勞動對象以及優化它的組合方式、組合能力所產生的收益。是不是能夠發生生產力從量變到質變,作為它的基本內涵,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是一個核心的標志。新質生產力代表新技術創造新價值、適應新產業塑造新動能、構建優質高效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邁向成功的重要保證,也是重要的方式。
第二個方面,培育新質生產力要從五個方面入手。第一,按照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就是要提高生產力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人的質量或者叫勞動力的質量,形成具有強大創新能力的勞動力隊伍和人力資本。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的驅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就必須充分調動和激發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從根本上培育具有創新能力、創造能力的勞動力隊伍。提高人才素質,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創新鏈與人才鏈的深度融合。高素質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向哪個國家流動,向哪個區域流動?向具有形成新質生產力的良好條件和基礎的區域流動。像中國已經有的幾個創新高地,比如,深圳具有創新能力人口流入排在第一位的比較優勢。促進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這是我國長周期提升優質新質生產力的前提條件。所以,要通過教育的改革,科技制度的改革,人才培育制度的改革,塑造科學家精神和企業家精神,塑造創新的生態環境。
當前,特別要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數據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活力,更好地體現知識、技術、管理、數據和資本等生產要素價值,更好地體現人的價值等,使之成為轉化新質生產力中最重要、最活躍的生產要素。這樣,才能使更多具有原始創新能力的人才進行更多的基礎性研究和原創性研究,才能推動我國邁向從0到1的以原創性研發為基礎的新階段。
第二,按照生產力的性質、生產力的內涵,提高生產力中創造新質生產力的基礎能力和現代技術能力。通過技術革命推動新質生產力,從源頭不斷產生科技創新成果。特別是當前,中國要提高新質生產力,必須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要用科學技術比如說數字技術賦能新興產業,同時推動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轉化。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3全球創新指數,中國排在第12位,2019年曾經排在第11位,我們是唯一中等收入經濟體在全球占據前20位。2022年末中國研發人員總量超過600萬人,研發經費投入超過3萬億元,投入強度是2.54%。其實,我們很多投入強度早就超過這個平均數。比如華為去年研發投入占銷售總額25.1%;最近雷軍講小米去年研發投入占到銷售額的28%以上。過去我們說國外跨國公司企業投資力度非常之大,當時經常舉的例子,像輝瑞這樣的跨國公司創新要素排在前列的時候,研發投入占到營業額的17%,那是他們在全世界投資能力最強的時候。
現在中國在創新方面投資力度非常之大,我們看到創造新型生產工具,創造新技術,中國企業也在拼了。2022年我國的發明專利有效量達到421.2萬件,居世界第一位;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提升,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3.9萬家,已經上升到2022年的40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已經達到12萬家,還有接近1000家的隱形冠軍。中國隱形冠軍企業數量排在德國之后,位于世界第二位。中國2022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3%。
我國以量子技術、人工智能、移動通訊、物聯網、互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加快迭代發展。而且,我們的發展還受到美國等國家強力打壓、遏制和圍堵。在這種情況下塑造新質生產力,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提出的重塑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變革,它也成為我國在大國經濟、科技、金融博弈中能否勝出的關鍵。所以,培育新質生產力,在科學技術生產工具方面的發展至關重要。
我認為新生產工具、新技術一定要包括新型基礎設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新基建,也就是數字化基礎設施。數字化基礎設施是創造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礎。中國在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比如中國5G基站目前已經達到232萬個,再比如北斗衛星系統已經覆蓋到全球2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137個國家和我們簽署了合作協議,北斗的精度、覆蓋面,已經超過美國GPS定位系統。我們正在構建超算底座,“東數西算”已經有了完整的國家規劃,國家規劃在西部8個省份作為東數西算的基地,國家還規劃了一大批國家大數據一體化中心。所以,中國的數字化技術基礎設施建設,也是中國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重要基礎。
第三,加快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的生產關系,包括制度設計和體制機制革命。通過改革開放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的堵點和卡點,讓各類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高效地流動和優化配置。特別在生產關系方面,我們具有一些國家不可比擬的優勢,要完善我們的舉國體制,新質生產力就是要能夠繼續把我們的舉國體制變成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基礎保障,這是中國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制度優勢。特別是要發揮政府的戰略導向作用,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讓人才資金等各類要素向創新主體集聚。新型舉國體制是形成新質生產力最重要的生產關系中最重要的要素。所以,我們要研究哪些對形成新質生產力有約束的體制機制制度,要通過改革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生產關系。
第四,生產力、生產資料、生產關系和它的綜合性成效,一定體現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加快發展代表新質生產力水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需要依托我國的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數字化基礎設施。應充分發揮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制造業和產業配套能力的優勢,發揮我國巨大規模的人口優勢,發揮我國巨大規模的制造業優勢,促進我國制造業從過去中低端邁向中高端,再從中高端邁向高端,邁向頂端。
當前制造業的發展有幾點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制造業的比重不能再下降。中國制造業占GDP的比重最高時已經超過32%,最低時降到26%,現在回升到27.7%,這個比重不能再低了,制造業的比重必須保持在30%左右。二是要推動制造業轉移從東部沿海有序有效地向中西部轉移。頭部企業國內基礎研發能力在國內,關鍵核心零部件在國內,形成與周邊國家與世界的雙循環的基礎。培育新質生產力要求我們必須把制造業的主體、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制造業頭部企業關鍵部分留在國內。由我們國內與周邊國家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形成新的產業鏈、供應鏈這種鏈接關系。三是推動我國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其實,現在這個步伐邁得比較快,頭部企業像華為、中興通訊等,他們已經走在全世界前列。華為的營業收入這幾年比較困難,遭受了美國舉國之力、舉全球之力的遏制,華為的Pro60發布之前,60%以上營收來自產業數字化,為企業為產業設計數字化轉型,實際上已經做得很深化了。比如數字醫療、數字礦山、數字制造。現在的智能制造+汽車,華為的智駕系統和若干個汽車廠、汽車產業進行深度融合,用數字化技術特別是人工智能系統地改造制造業流程,包括改造每一個車間,改造每一個工序,使這些工廠生產出來的汽車,雖然還是汽車,但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汽車,而是人工智能驅動的汽車,所以現在是一車難求。今年六月,AITO問界M5華為高階智能駕駛版首次在安徽亮相,市場上大賣,因為他的智駕系統太先進了,智駕系統比特斯拉的還要先進。華為所有手機功能在這個汽車里邊都能得到應用,不僅如此,他的智駕系統就是一個智慧大腦,可以指揮汽車車窗搖下來,完全不用手動,汽車車窗會按你的指令做。這個代表新興產業的產業鏈集群化,不斷開發新模式新產品新業態,正在進行產業整體轉型升級的新實踐。所以,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有基礎、有條件的,我們在發展未來產業和產業發展新方向方面邁出了新步伐。
第五,構建具有創造新質生產能力的企業主體,特別是頭部企業,還有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形成了支撐我國新發展格局中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包括人才鏈組合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五個方面我們已經具有基礎,而且我們國家也非常重視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臺了很多國家戰略、國家規劃、行動計劃。但是從總體看,我們生產力水平還亟待提高,和一些發達國家比,特別是和美國比,我們在科技的原始創新能力方面、基礎研究方面、人才能力培育、使用、釋放方面,還有很大差距,我們的創新能力,特別是數字技術的創新能力,取得了結構性突破,但從整體上來說還是和美國有很大差距。所以,我們面對的是氣勢洶洶對中國遏制,圍堵、打壓的強大對手,我們唯有把生產力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和階段,而且要有實質性的提升,我們作為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才能從大國邁向強國,才能實現我們“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