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既無通縮之憂,也無通脹之憂
- 發布時間:2023-06-05 08:58:28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6月2日電(王鏡榕 周子怡)“當前并非典型的通貨緊縮,而是由諸多結構性問題導致的結構性物價下跌,年內既無通縮之憂,也無通脹之憂。物價作為經濟運行的滯后指標,在經濟復蘇早期表現相對低迷比較正常。”王軍指出,四月份CPI和PPI同比連續三個月雙雙下跌,引發市場對于“通縮”的擔憂。就理論而言,通貨緊縮一般認為有三個標志:即兩個特征和一個伴隨,物價水平的持續下跌、貨幣供應量的持續下跌和伴隨著經濟衰退。從當前及未來的物價走勢來看,在經濟非對稱恢復背景下,物價漲跌分化,價格下跌不具備持續性和普遍性;一季度M2增長12.7%,大幅度超過同期經濟增長4.5%;疫情之后的2023年全年都將是一個較為明確的溫和復蘇趨勢,并不是經濟衰退。
以下是王軍訪談:
當前物價下跌的原因不在于貨幣供應不足。在貨幣供應高增長的同時,物價卻走低,顯然這并非典型的通貨緊縮,所謂“通縮”是個偽命題。但通縮壓力加大、物價持續低迷則是個真問題、對其高度關注是完全正確的。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令人費解的背離現象,根本原因是總需求不足和供需結構性失衡,是過去幾年為對沖經濟下行而過度依賴財政投資、過度依賴貨幣政策、過度依賴間接融資,貨幣的結構性擴張并沒有完全進入到商品和服務的生產、消費和投資領域,沒有持續推動需求快速回暖,而是帶來一系列結構性問題:結構性經濟復蘇:供需復蘇不同步、三大需求恢復的不同步、內外需不同步、國有民營不同步;結構性產能過剩:部分商品價格持續下跌,服務類價格有所恢復;結構性收入增長:疫情的“疤痕效應”所帶來的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乏力進而消費需求不足;結構性“貨幣窖藏”:只屬于有錢人的超額儲蓄,與大多數中低收入群體無關。
這四大結構性問題的疊加,共同抑制了價格的全面持續上漲,而是呈現一種結構性物價波動或者說主要是結構性物價下跌的特點:貴金屬、奢侈品、豪宅以及接觸性服務價格上漲,受失業率居高不下影響的房租、受刺激政策影響較大的大宗消費品,如汽車價格和受外部輸入性影響的能源價格下跌。有漲有跌、冷熱不均的物價表現與通貨的緊縮并無直接關系。
展望年內幾個季度的物價走勢,隨著需求端的持續改善,物價持續下跌的情況將很快有所改變,物價漲幅整體溫和,總體呈淺“√”型走勢,且當下可能就是物價的底部區域。預計二季度CPI仍將偏低,波動中樞可能在0.5%上下,核心CPI向上難度也較大,中樞同樣是0.5%左右,但5月開始大概率將迎來回升。下半年的CPI將小幅向上運行,整體中樞大致在1%的水平。核心CPI隨著需求回暖也將進入到探底并略有回升的通道,但因總需求恢復的強度有限、勞動力供應充裕,其波動中樞可能很難超過1%,通脹難以構成對政策面的實質約束。
就PPI而言,二季度大概率仍在底部徘徊,波動中樞在-3%左右;國內基建發力和房地產市場企穩帶來的需求回暖,將對生產資料價格形成一定支撐,三季度開始PPI將扭轉頹勢,進而確認二季度的底部位置,最晚四季度有可能浮出水面,但全年PPI可能仍然會為負值。其中的最大不確定性來自于海外的輸入性影響,如果下半年海外經濟超預期走弱、原油價格再度下滑,那么PPI進一步下行的風險仍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