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預期促投資——財政加力提效和民間資本積極參與缺一不可
- 發布時間:2023-01-09 10:22:33
- 來源:中宏網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會議強調“要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
抵制資本的無序擴張促高質量發展
“2023年,在政策面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經濟將逐步企穩向好,經濟增長繼續向合理增長區間收斂。”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華泰資產首席經濟學家王軍接受本網記者采訪時指出,作為經濟增長重要推動力之一的投資,尤其是基建投資作為由政府主導的調控工具,可以成為穩增長的重要抓手和“穩定器”,將繼續發揮“擴投資、帶就業、促消費”的綜合效應。
“要想實現投資的高質量發展,對于資本的無序擴張,我們應該堅決抵制,政府可以用適當的措施糾正市場失靈帶來的各種市場亂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研究員、財政部財科所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歐純智在接受本網記者采訪時指出,強調政府作為決不是簡單粗暴一刀切,決不可任性而為,我們抵制資本的無序擴張不是不要資本,而是通過適當的措施來捍衛資本的有序擴張。我們希望通過必要的措施使未來的經濟運行更健康有序、市場競爭更公平有活力、勞動者與消費者的權益能夠得到合理保護。
歐純智強調,政府缺位與越位并存,會造成市場預期不良、信心不足等亂象。為了規避這種亂象,需要政府該管的時候一定要管好,不該管的時候讓位市場。所出臺政策具有穩定性和持續性,使投資者對投資本身擁有合理穩定的心理預期。
“盡管目前地方政府債務率處于較高水平,財政政策大幅擴張的空間有限,但準財政性質的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仍將繼續發力,以支持重大項目的開工建設。”王軍告訴記者,在具體投資領域上,“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是重要方向,其中,水利、交通、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市政及園區改造等傳統基建依然是主體,光伏、風電設施,特高壓、數據中心等新基建為補充。他強調,考慮到財政資源支持的可持續性和較高的基數,預計2023年基建投資很難維持今年超過10%的增速,將從高位有所回落,并維持在6-8%左右的相對較快水平。
王軍指出,“未來促進投資保持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需要‘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
他強調,財政政策需要積極進取、“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從擴張主體來看,中央政府應承擔更多的杠桿擴張任務;從擴張方式來看,除擴圍和延期之前的一些稅費優惠政策、中央貼息,以有針對性地加大力度支持薄弱環節外,新一輪政策性金融工具應繼續使用,并適時考慮推出新的財政直接支持消費和就業的結構性工具,用于激勵微觀經濟主體保持和新增就業崗位,扶持受疫情嚴重沖擊的企業,員工和家庭恢復正常運行和生活。
“從擴張節奏來看,財政支出應繼續前置,地方專項債應在一季度完成發行,最多不晚于上半年;從擴張力度來看,2023年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較2022年應有較大幅度提高,”王軍建議財政預算赤字率提高至3-3.2%左右,專項債規模進一步擴大至3.8-4萬億,加大國債發行力度,暫時放松對地方隱形負債的監管;從擴張的方向來看,“十四五”重大工程、區域間基礎設施聯通、能源和糧食安全方面的基礎設施投資將會是重點。
發揮投資關鍵作用,提振信心協同發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重申“兩個毫不動搖”,提出“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從去年政府重拳出擊堅決抵制資本的無序擴張開始,市場震動預期轉弱,甚至有一些人誤讀為是在打壓民營資本,使市場失去信心。”歐純智強調,政府介入市場失靈是政府的基本責任之一,但是政府如何介入?如何挽救市場失靈以更進一步增強市場信心?是亟待深入研討的關鍵。
“政府管理看似小事,這實際上又涉及政府執政效率與公信力的問題,萬萬不可掉以輕心。如果想提振民營企業的投資信心,就要有明確的法律一視同仁地平等對待所有投資主體。”歐純智說。
“為提振市場主體信心,扭轉預期轉弱問題,需要在全社會培育和形成愛護企業家、尊重企業家的良好社會氛圍,”王軍強調,從法律上充分肯定企業家的貢獻,切實保護產權,特別是保護企業家財產權,保護企業家,建立健全正面褒揚、超額激勵成功企業家的長效機制,培育企業家精神,穩定企業家的市場信心和預期,防止民營經濟日益明顯資產負債表衰退風險。
“繼續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以‘競爭中性’原則為核心,消除所有制歧視,”王軍指出,“在要素獲取、準入許可、經營運行、政府采購和招投標等方面,對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對待”,減少乃至徹底杜絕各級政府過度干預資源配置、過度干預市場的問題。
“民營經濟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這三重壓力和經濟下行的問題,都與民營企業發展遇到的困難和不公正待遇有關。”王軍認為,支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積極參與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的關鍵舉措。
王軍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提振民營企業信心、穩定民營企業預期、重視民間投資作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應持續推動改革開放,用市場辦法、改革舉措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打破制約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自由流動的障礙,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不斷優化民間投資的政策環境,營造公平競爭、透明法治、更加便利可靠的營商環境。”王軍強調。(記者王鏡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