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玲: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開好局、起好步
- 發布時間:2023-01-06 07:42:26
- 來源:世界創新大會
【編者按】香港,即將迎來“由治及興”的歷史性嬗變!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轉折點,在百年未遇之世界大變局的雙重加持下,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地帶,如何從民族偉大復興的擘畫藍圖中,找準自身的定位、探尋切實可行、平穩高效的發展路徑,實屬關鍵中的關鍵,堪稱名副其實的重中之重。在2022年12月28日召開的第五屆世界創新大會(2022年會)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作主旨發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開好局、起好步》時,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和“中國式現代化”,立足國家戰略、結合粵港澳優勢、尤其是香港的獨到之處,就如何建設“國際上超一流的大灣區”,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讀。而其對“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的新形態”的理解與詮釋,更是高屋建瓴、極具前瞻性的論斷。我們秉持“世界創新大會”在學術成果發布上,力求“原汁原味”的一貫理念,特將陳文玲總經濟師的主旨報告發言整理成文字,作為“第五屆世界創新大會(2022年會)的系列重要成果進行發布,供大家參考。現全文刊發如下: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開好局、起好步
——陳文玲在第五屆世界創新大會(2022年會)上的報告發言
中國國際經濟流中心總經濟師、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原司長
(2022年12月28日)
各位嘉賓: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受邀參加第五屆世界創新大會。
前幾屆大會我基本上都受邀參加了,這次因為疫情原因不能線下參加,以視頻的方式和大家進行交流,還是非常高興的。首先,我對大會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順利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
我今天發言的題目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開好局、起好步》。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于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國共產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創新是一個決定性因素。在黨的二十大后舉辦的第五屆世界創新大會以“創新引領,預見未來“為主題,圍繞這一主題進行探討和交流是非常有意義的。歐洲有“達沃斯論壇”、美國有“財富論壇”等國際會議交流平臺,在中國辦好世界創新大會,搭建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創新交流平臺,對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創新合作交流,服務國家創新發展戰略具有重要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要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國際超一流創新平臺和國際創新樞紐。把世界創新大會落戶在粵港澳大灣區舉辦,這是非常正確的選擇。努力把世界創新大會平臺打造好,就是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個國際創新交流平臺,非常有價值。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重大戰略”,首先要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開好局、起好步。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提出來之后,在這幾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創新發展方面,確實廣東應該走在全國的前列。
在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所以,抓住科技創新、打造科技創新高地,我認為是粵港澳大灣區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廣東作為經濟大省創造物質文明,推動共同富裕等方面,是具有打基礎意義的事情。
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要增加人才的流入。
我們看到,中國現在人口流入流入十個大的城市。2022年第一位是上海、第二位深圳、第三位北京、第四位東莞,第五位廣州、第六位天津、第七位佛山、第八位蘇州、第九位寧波、第十位杭州。粵港澳大灣區從2010年到2020年,人口增量是2169萬,增長了39%。
這只是人口流入。但人才凈流入的地方,毫無疑問是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是人口凈流入的灣區,也是人才流入最多的地方,特別是深圳、廣州。當然它和上海這些地方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
我最近看到媒體發布的一份材料上講,“高層次的人才”大量流入粵港澳大灣區,除了香港和澳門,在廣東九個城市中除江門之外的八個城市,都是人才凈流入狀態。
在粵港澳大灣區九個城市中,深圳、廣州、佛山、珠海、東莞、惠州,也在互相之間流動。流向這些地方的人才平均超過了50%,其中深圳最多達到了76.95%,廣州達到了73.02%。
我認為,應特別重視人才流入以后的相關配套改革,圍繞人才的價值、人才的使用、人才的制度進行改革,這一系列的東西要跟得上。人要流得進、要留得住、要使得上,讓人才發揮它的爆發力和創造力,這是粵港澳大灣區在未來創新中的“立身之本”。
二是要增加研發投入。
在研發投入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的財政支出占比,近些年始終在7%以上,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兩倍,年均增長的幅度是14.52%。可以說,粵港澳大灣區的財政對科技創新的投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但是,廣東還不能滿足于和全國平均水平比,廣東畢竟是中國第一經濟大省。我們還是要跟國際先進水平比,要“打造國際創新高地”。不能往下比,我們要往上比。
現在,美國是2.77,中國是3.14。廣東這幾年“創新總投入”是上升的。但廣東的7%,是指的“財政占比”。我認為,還應該把“企業創新研發”的投入算進去,才是廣東創新總投入。
像華為,它的研發投入占到銷售額的15%以上。美國的一些“頭部企業”、“創新型企業”,像輝瑞、蘋果、亞馬遜等,特別是輝瑞,企業原始研發投入已經占銷售額的17%以上。
所以,我認為衡量一個地方創新研發的投入,不僅是要看政府的投入。“政府的投入”廣東的水平是高的,我們在有財力的情況下可以繼續加強投入。最重要的還要看“企業有投入的沖動與能力”,要算大賬、算長遠的賬、要能坐冷板凳。很多情況下,投入不一定有產出,當前投入不一定馬上得到回報。
為什么高科技、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因為,高科技產業往往不是一天投資下去馬上見效的,而是要經過持續的投資、持續的努力、持續的進行“原始創新研究”。可能十年、二十年,甚至幾十年才能通過不懈努力,積累成一個行業或者一個產品。
所以,我認為:創新投入不能亂投,更不能沖動投,不能什么熱,所有的企業都去投這個行業和領域。
我們應該把優勢資源用在“最有可能實現突破”的地方,包括戰略科學家、企業技術研發科學家、各領域學術領軍人物、研發團隊,特別是國家實驗室等等。高度重視國家實驗室,但我們的人才制度要改革。不是一味地說給多少錢,用錢堆出來的一些東西,并不一定是國家最需要突破的短板和瓶頸。要有好的體制和機制,國家和企業投入的這個錢一定要有收益、要有回報,同時又不能對所有的投入只看短期回報,不看長期產生突破性創新成果的潛能。
三是要把科技研發的“載體”搭建好。
粵港澳大灣區有科技長廊。但總體看“科技長廊”是一個空間的概念。但是,并不是規劃了一個空間布局,把香港、深圳、廣州能連接起來,就能畫出一個真正的創新空間布局,命名科技長廊,它就是科技長廊了。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長廊,應該是科技創新的“重大載體”。當然,廣東也做了重要部署,廣東十四五科技規劃中,進行了多方位的規劃,包括國家實驗室、省級實驗室等一系列安排。
國家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其中有“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科學中心”,這兩大中心的定位。在全國有這兩大中心定位的,有廣東、北京、上海等地。國家科學中心和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是兩個概念。科學中心,更需要在“知識”上進行突破、在“思維方式”上進行突破,在“理論創新”上進行突破。
所以,粵港澳大灣區不能只是在科技創新上有突破就滿足。我們把大批的人才夠吸引到廣東,它既要有能夠“短期補短板”的制度安排,還要有“長周期、科學理論突破”這樣的制度安排,要鼓勵“有原始創新能力”的這些科學家在粵港澳大灣區創造奇跡,鼓勵他們能夠坐冷板凳,心無旁騖地投入創新實踐。
這個冷板凳,不是“兩彈一星”這個時期、只靠精神力量。現在,既靠技術力量、也要靠物質力量、還要靠制度安排,進行知識的、科技的原始創新研究、基礎研究。我們到了這個時候,既有精神支撐,也有物質的支撐,還要有制度支撐。
過去大家都說,美國科研條件好,有經費,有實驗室。但實際上,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發展,吸引了大量人才,包括生物醫藥創新領域的領軍人物、科學家,據了解,他們在中國的收入絕不比美國低,創建實驗室條件也不比美國差。
關鍵是,我們怎么能夠把制度性的設計搞得更好。我們要瞄準這些世界前沿技術、共性技術、顛覆性技術進行研究,瞄準可以產生科技革命的知識創新進行研究,要把載體搭建好。除了國家實驗室、省級實驗室、聯合實驗室之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不能丟。
我們科研機構實際上也是很厲害的,關鍵要看走什么樣的道路,建立怎樣的體制機制。
大家知道,現在中國高鐵非常厲害。我當時到湖南株洲“中國南車”去調研,參觀了他們的“南車紀念展覽館”,我到北車去講過課,都非常受啟發。在南車參觀時我了解到:我們中國在高速鐵路260公里時速以下的時候,采用的是日本的高鐵技術,也引進了德國的技術。但是,在260公里以上的“所有技術”都是我們自己研發的。南車就是在這個研究所的基礎上,轉型為中國南車。這就是一個科研機構作為“創新載體”的力量。
所以,我們要把這個載體培育好。明確賦予這些載體什么樣的責任、什么樣的義務,又提供什么樣的政策支持,這一點非常重要。
再一個,要推動中國專利知識產權保護的“專利轉化”工作。而且一定要形成完整的“整個鏈條”:從知識產權的確權,到知識產權的使用,到知識產權的保護,到知識產權的交易,到知識產權轉化為產業。確權、使用、保護、交易、轉化,到形成若干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一個都不能少。
在這些方面的工作,粵港澳大灣區應該也完全能夠走在全國前列。因為,“國際專利申請量”深圳連續18年居于全國首位,廣東也連續多年居于全國首位。大灣區的國際專利的授權量,從2016年的23.6萬件到2021年的78.3萬件,年均增長40%。我想,粵港澳大灣區完全是可以在這些方面走在全國甚至國際前列的。我們還有“知識產權法庭”設在廣州知識城,對粵港澳大灣區是非常重要的法律保障。
在創新方面還應該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技術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2020年,廣東在全國的技術市場成交占到了全國12.82%,這個占比還不是很高,“專利很多,但交易占比不高”,是3.89萬項。我想,對于技術市場的進一步培育,使技術市場活躍起來,很多的專利、發明、領軍人物,包括“人力資本”的交易,都可以進入資本市場。把數據作為重要資源,加快進入技術市場,這一點對于粵港澳大灣區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實際上是創造人類文明的新形態。廣東要在這方面做出新的探索,要在構建幾個體系上面下功夫。
要建立綠色經濟的生態體系。
要建立海洋經濟的生態體系。
不管是香港、澳門、還是廣東,整個粵港澳大灣區是東南沿海經濟容量最密集地區,建設海洋生態體系是非常重要的。
要建立現代商務環境的生態體系。
我們國家的“現代商務環境”排在了第32位,從78位到32位,用了3年時間。當然,樣本用的不是粵港大灣區,而是上海和北京兩個城市。我希望粵港澳大灣區將來能夠進入樣本。廣東的現代商務環境在全國還是比較好的,還可以加上香港因素。我認為內地要更多地向香港學習現代商務制度,建立現代商務環境的生態體系。
要建立現代物流生態體系。
現代物流的生態體系這一點也非常重要,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套貨幣體系、四個核心城市、五個過萬億級的城市。在這樣一個經濟大灣區,“經濟活躍度”是非常高的,所以建立現代物流體系是非常重要的,包括要實現我們的“陸、海、鐵、水、空物流聯動”。我們已經有11個港口群,我們有5個大的國際機場,有縱橫交錯的鐵路網、公路網,有沿珠江的水運,所以形成立體化物流的聯動與鏈接非常重要。其中,冷鏈物流非常重要,這也是我們全國現代物流的一個短板。
再一個,我覺得非常重要的、就是因為我們的特殊情況:兩岸三地跨境貨物的快速通關。要加密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帶一路海上和陸上交匯地”的作用。要加密國際航空的航線和國際海運的航線,讓航空、航海“雙航線”在一帶一路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排在全球前十位的港口,其中有3個在粵港澳大灣區。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成為國際化、立體化、現代化和綜合性樞紐港群,或者叫“樞紐港的組合”。香港也好、深圳也好、廣州也好,這種“大港口的組合”非常重要。
寧波,因為跟上海連著,它排在了全球第三位。但第四位是深圳、第五位是廣州、第十位是香港。對包括“三大港口”在內的“11個港口的整合”非常重要。所以,粵港澳大灣區的十一個港口,實際上是需要重新定位的。哪些是國際樞紐港?哪些是支線港?哪些是喂給港?哪些是支撐性腹地?
除了這幾個生態體系,我們要打造幾個大的體系以外,我個人認為,我們還要關注在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形成幾個“大的集群”,大的城市集群。
一是建設“世界級大城市群”,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之一。
這個集群非常重要。現在,我們是9+2。9+2實際上就是世界級的大城市群。其實,9+2還有延伸的城市。
所以,我覺得9+2的“邊緣城市”,有條件的要逐步進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大城市群。比如說像現在的肇慶,它是在粵港澳大灣區9個城市中和廣西聯系最緊密的。對面就是廣西,實際上沿西江而上又是柳州、賀州這些城市,完全可以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群”,或者是“次中心城市群”。這樣的話,粵港澳大灣區的腹地就可以擴大。所以,具有更大帶動力的城市集群是我們未來要研究的。
二是要研究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集群,特別是它們的“頭部企業集群”。
我們培育和支持的頭部企業越多,我們在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中,包括對沖“美國重塑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過程中,我們就會越主動。
產業鏈、供應鏈上的一大批中小企業,特別是“隱形冠軍”或者單品冠軍企業,包括“專、精、特、新”的小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和載體,是構成全產業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國家工信部都在推動這些方面的工作,深圳肯定是全國做得最好的,廣東其他地方大部分中小企業競爭力越來越強。在大量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企業中,哪怕做一個螺絲、做一個軸承,都要做到全世界最好,都是要達到能夠供應全球“世界500強企業”的水平。我都是到廣東調研,這一點是非常了不起的!
三是要建設市場集群。
“社會主義統一大市場”我們要重點研如何突破市場壁壘?
廣州市場化程度非常高,它完全可以形成若干個產業市場的集群。廣州的“廣交會”實際上是走在全國最前列、歷史最悠久的國家級展會。廣州還有很多圍繞著我們產業的這些市場,但是我們沒有形成市場集群,我們的市場是“季節性的、間歇性的、碎片化的”,如果不能研究,如何把我們的存量資源轉化為增量資源,我們的“市場優勢”將隨著全國其它市場和展會的超越,不可避免地出現“效應遞減”!這個方面,是需要我們粵港澳大灣區下功夫的。
最后一個,我們現在的“港口集群、機場集群”這些物流的基礎設施,要真正成為“集群”,而不是沒有形成集成效應的“單個排列”。
總之,我想經過我們的努力,粵港澳大灣區一定能夠打破“囿于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套貨幣體系”而造成的、暫時的現實障礙,通過“標準和規則對接”,形成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體化發展。
在這個新的基礎上,走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粵港澳大灣區就一定會成為國際科技的中心、國際知識中心,成為國際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集群的中心,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特別應該指出的,香港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原因就在于,香港現在是“人民幣的四個最大”:最大的人民幣清算中心、最大的人民幣資金池、最大的人民幣債券市場、最大的人民幣外匯和衍生品交易中心。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非常大。前一段時間香港受到一些影響,一些資本也在向新加坡等地轉移。重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使香港能夠成為“中國不可多得的國際金融中心”,確保它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非常重要。這對粵港澳大灣區、對我們整個國家都非常重要。
我個人認為,應該把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的“三大優勢”,即所有的“制度優勢”,還有“開放優勢”、以及“運營優勢”,放大到整個粵港大灣區,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若干個香港”,特別是在金融中心這方面。而不是讓香港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其他城市之一。我個人覺得,這兩者的關系要倒過來,是讓粵港澳大灣區成為“若干個香港”,應該把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所有的優勢”,放到整個粵港澳大灣區。這樣,我們就會有若干個香港,香港的群體優勢就會發揮出來。
我們還要與港澳共同成為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物流中心、國際人才流動中心。現在粵港澳大灣區是人才凈流入的地方。未來更應該是國際貿易、國際化大流通的中心,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優勢和作用。
我就先講到這里。祝世界創新大會越辦越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