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場化方式補齊中小微企業金融支持短板
- 發布時間:2022-06-20 08:39:25
- 來源:中宏網
最近,國務院部署進一步采取市場化方式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確定加大對制造業支持的政策舉措,促進實體經濟穩定發展。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當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面臨的困難很大,要圍繞保市場主體、應對新的經濟下行壓力,運用市場化辦法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金融支持。金融業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和新發展理念,認真貫徹落實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支持陜西實體經濟與中小企業發展的工作思路,但由于政府、銀行和企業對經濟轉型發展方式認知存在一定偏差,這就影響了金融資源對實體經濟與中小企業配置效果。
激勵政策措施尚不到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與中小企業后勁不足。某些地方政府熱衷于招商引資工作,也給予了很多的優惠政策,但在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獎勵政策、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優惠措施、投融資風險制度的安排方面力度不夠,特別是對投融資機制的建立,缺少統一規劃和宏觀管控。主要有:一是調控經濟的能力尚存在欠缺和不足。為支持經濟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中國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等部門多次下發相關文件,強調加大對實體經濟與中小企業金融支持力度,但是由于對宏觀貨幣政策缺乏有效引導和監督,導致宏觀貨幣政策落地效果不理想。在政策執行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雖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財政、稅收和擔保等扶持政策,但在實際操作上,政府部門和銀行機構缺乏有效溝通,導致銀行業支持“三農”和中小企業項目落地較難,企業無法享受國家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政策紅利。二是部分銀行機構執行貨幣政策不到位。受經濟發展轉型影響和經濟下行環境變化,銀行從資金安全角度考慮,對處于低端產業鏈條以及狹小市場的中小企業貸款審批更加嚴格,實體經濟與中小企業受益于金融支持范圍與力度極為有限。三是社會資本趨利性,遲滯了實體經濟與中小企業復蘇。近年來,房地產行業和藝術品收藏市場虛假繁榮嚴重,投機性資金需求持續攀升,由于資本趨利性,導致民間資金無法有效進入實體經濟行業;同時,銀行信貸資金也因為民間融資市場變化而產生套利空間,有的銀行信貸資金通過各種地下暗河流向房地產市場和民間融資市場。
中小企業自身管理不足,是制約實體經濟與中小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原因。中小企業借款難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加之中小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不足,導致經營風險較高,法人治理不完善、產品技術含量低、企業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十分突出,中小企業負債水平整體偏高,導致商業銀行不敢向中小企業注入資金。主要有:一是中小企業財務信息不透明。在疫情影響和經濟增速放緩形勢下,由于銀行信貸擔保對企業流動資產抵押和權利質押、固定資產抵押存在偏好,大部分企業難以提供有效抵押品。有的負債企業存在逃匿、規避銀行債務;還有企業借改制、重組機會,逃廢銀行債務,影響了銀行對企業綜合授信。大部分中小企業財務數據沒有經過專業審計機構審計,提供的財務報表數據不規范;有的企業為滿足銀行信貸要求隨意調整財務數據,使得銀行的貸前調查產生質疑,導致銀行慎貸。二是中小企業缺乏創新驅動意識。保守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小企業腳步。
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水平較低,金融產品創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供應鏈金融業務總量較小,金融機構認定的核心企業偏少,大量小微企業無法享受該項業務。二是支持供應鏈金融的業態分布不廣,國有制造業企業開展較好,大部分行業尚未有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如農業、建筑業、服務業等鮮有涉及,只注重單一行業的供應鏈融資并不能實現供應鏈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創新適合于不同行業的新型供應鏈的金融模式、金融產品迫在眉睫。三是尚未形成產融合作的鏈條,對中小微企業支持力度不足等。四是配套措施少,一些地方政府切實支持供應鏈金融的政策工具少,沒有適應地方實際的特色化、可操作性的相關政策工具。五是金融創新能力不足,服務效率不高。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一些企業紛紛走出國門,然而世界經濟環境的復雜性和不可預見性,會使國際金融市場發展導向同樣變化多端,涉外企業規避匯率風險、資金保值增值愿望也更為強烈,但是部分銀行涉外服務功能不完善,制度創新、工具創新、技術創新能力不足難以滿足涉外經濟發展要求。銀行之間競爭主要集中在存貸款業務營銷上,缺乏對存、貸款新方式、新產品及涉外金融服務政策研究不夠,影響了地方自貿區建設進程。
基層商業銀行的局限性,導致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與中小微企業乏力。隨著新形勢下商業銀行經營定位、運行機制、考評體系等方面發生重要變化,不良資產清收和化解壓力越來越大,以安全性為主導經營模式也制約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與中小企業發展。主要是:一是銀行經營定位不夠準確。據了解,一些地方的國有銀行縣級支行,除農行縣級支行具備小額貸款、低風險貸款的審批權限外,其它縣級支行基本上不具備信貸審批權,即便有好的授信項目,也需要向上層層報批,效率不高。然而,商業銀行吸收的各項存款在不斷增加,這部分資金并未用于當地經濟建設,往往是通過上級行的拆借渠道流向發達地區。二是商業銀行營銷上采取抓大放小,以利益為導向進行績效考核,過分追求商業化經營,信貸業務向優質客戶、大客戶、黃金客戶傾斜,以房產和政府項目為主,逐漸遠離支持“三農”,那么對實體經濟與中小企業金融支持只能漸行漸遠。
虛擬金融經濟和房地產的過度發展,影響了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虛擬金融經濟和房地產業虛假繁榮,嚴重損害了實體經濟與中小企業發展,不同程度影響了金融資源向實體經濟配置。主要有:一是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民間資本異常活躍,資金大量從銀行流出,不斷流向高風險的投資行業和房地產行業;中小微企業投資苦于拿不到銀行信貸資金,只能去民間借高利貸,進一步加大企業經營成本,很多中小微企業由此被迫關門歇業。二是房地產業突起,對實體經濟產生明顯的投資擠出效應,金融資源是有限的,由于大量信貸資金投放或變相投放到房地產業,需要信貸支持的實體經濟與中小企業融資就存在困難,實體經濟發展就明顯受阻。三是由于高房價推高土地出讓金價格,從而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故不少地方政府仍熱衷推動房地產業持續繁榮。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可能影響當地GDP增長,地方政府也不愿意承擔房地產發展減速帶來的經濟收縮壓力。(作者:張衛平,中宏觀察員、陜西省改革發展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