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好分歧 厚植中美關系共生共榮新未來
- 發布時間:2022-04-06 09:57:42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3月30日電(記者王鏡榕)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3月30日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朱鳳蓮表示,臺灣問題事關中國核心利益和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是中美關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系的政治基礎。
習近平主席日前應約與美總統拜登舉行了自俄烏戰爭爆發后首次視頻通話。這是中美兩國元首時隔四個月再次“云會晤”。中國駐美大使秦剛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現在中美關系處在一個新的十字路口,正處在新一輪相互發現、認知和調試過程中,這個過程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希望最后中美雙方能夠實現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我們在為此而努力,當然這需要雙方能夠有相同的意愿,相向而行。
關鍵是管控好中美分歧
“中美關系無疑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如何管控好中美關系的未來?我覺得首先要跳出中美關系,把中美關系放到人類發展的大時局中審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產業轉型顧問委員會委員陳紹祥在接受本網記者采訪時強調,中美大博弈還處于起始階段。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并寫入聯合國決議,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將被歷史所證明。習近平主席講得很好“中美過去和現在都有分歧,將來還會有分歧。關鍵是管控好分歧”。
“此次峰會對于緩和緊張的中美關系的確展現出積極效果。美國政府對臺灣蔡英文當局做了適度約束,在貿易問題上對中國產品政策試圖放寬,而對中國高科技公司的制裁方面并未進一步收緊,在伊朗核問題上也表現出積極態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周戎接受本網記者采訪時強調,美國海空力量近期暫未采取加劇臺海緊張局勢的進一步舉動,這也許是首腦峰會展現出的直接結果或是美國有意放松對中國壓力姿態。當然美方自認為他們也得到了回報:美國國務院和五角大樓最近不斷宣稱沒有發現中國有在軍事上和科技上援助俄羅斯的證據,似乎這是峰會的勝利。其實中國從未在軍事領域參與俄烏沖突,中國的政策是勸和促談。美國宣傳中國未支持俄羅斯是認為中國在美的壓力下不敢如此,多少有點精神勝利法的味道,也是自說自話和對中國政策的誤讀。
“此次通話引起國際社會對中美關系未來發展的普遍關注,一些分析家們認為由于俄美關系緊張,美急需要與中國改善關系,以期在美國的壓力下,中國能在俄烏沖突中不支持俄羅斯,從而對中美關系做了‘適度調整’。”周戎強調,“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美權勢集團包括國務院、白宮、五角大樓、情報系統一直視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但同時把俄在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視作對北約(大西洋聯盟)的直接挑戰,美現在和今后都不會將俄羅斯視為主要敵人,盡管俄美關系瀕臨破裂、甚至面臨斷交危險,美國依然視中國為美的主要戰略競爭對手。”
“美國反華心態、政策框架沒有任何改變,隨著形勢的發展,美國依然會繼續不間斷地制造麻煩。”周戎強調,總體而言,中美關系會繼續跌宕起伏,“伏”或將成為常態,“起”則是偶爾的浪花。
“我們要從俄烏戰爭吸取經驗教訓,以應對美國對我國可能的挑釁。”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寶通認為,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后,中美關系發生根本性轉變,美國要千方百計遏制中國發展。美國會故伎重演,在臺灣問題上不斷挑事,誘導中國武力統一臺灣,然后聯合其盟友,對中國實行最嚴厲無底線的制裁。俄烏戰事證明,美不會為臺灣出兵,我們要趁此遏制臺灣使矛盾不至激化,然后集中力量發展自己。
“對制裁和敵視中國持保留立場的主要是美商界的一部分與中國有重大利害關系的群體。”周戎強調,對于今后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我們只能沿用毛主席的話,即“丟掉幻想,準備斗爭”。而不是幻想一兩次中美首腦峰會后,中美關系就會有實質性改善。
“對于中國來說,要牢牢抓住所有美歐之間這些不大不小的缺口和又痛又癢的矛盾,將美國與歐盟及其法、德等大國加以區別對待,”周戎告訴記者,尤其將美國反華政策與法、德對華政策細微差別加以綜合研判,制定出不同對策。同時繼續尋找與美之間在涉及全球議題的合作點,采取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策略。
推進中美關系走向共生共榮
“人類的政治、經濟、社會正在走入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變局時期。”陳紹祥指出,在這個過程中,各種政治勢力、經濟勢力、文化勢力、軍事勢力將重組重塑。當然,這個變化過程將是比較漫長的。從歷史看,這個變化也可能是很劇烈的,因為這涉及到利益和權力的重新分配。特別要強調的是,這個變化將體現在各種組織間和組織中,無論大小,比如國家間,國家內部、產行業間、產行業中、公司間和公司內部等各功能組織。每個人每個組織都要做好準備,都需要改革。
陳紹祥強調,人類作為整體,各個國家需要有共存的思想。為了讓新舊間的矛盾、博弈和分歧可控,除了與美國和歐洲各個階層,尤其是國際友人盡量保持溝通交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中國還需要有一個強大的國防,不斷夯實和發展實體經濟,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建立適應新經濟的經濟體系和網絡,尤其是資源網絡,同時盡量和歐洲美國保持密切的經濟關系。建立起在惡劣情況下快速應變和運作體系,準備好迎戰各種困難和挑戰。不管發生什么,全國人民都要團結一致,不能讓外人找到內部突破口。
“中國要注意斗爭策略,不要給美國制裁中國以口實。”張寶通指出,一方面做好應對美國制裁各種準備,一方面要爭取一個和平發展的空間,絕不要上美國人的當,延緩或中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一定要清楚,這是唯此唯大的事情。
“為了能更有效的做到這些,我覺得我們還需要建立一套創新的科學的經濟思想理論,通過改變舊觀念和思想,讓更多的人認同中國共生共榮的新發展觀。”陳紹祥指出,互聯網的出現以及全球物流的高速發展,改變了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路徑。人類經濟社會正在步入一個全新的政經體系。生產方式、交換方式、流通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組織方式、生活方式正發生劃時代的變革。這種變革要求改變過去“點狀”的經濟結構和運轉方式,最終形成全球化的“網狀”結構和運轉方式——我謂之為網絡經濟,這將改變過去的世界秩序和格局。
“傳統的西方經濟學是建立在叢林文化的思想價值觀上的,用的是‘點’的研究方法論,已不能指導人類向更高的文明發展。”陳紹祥告訴記者,事實上,這套經濟學說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解釋現在很多經濟現象。比如,它不能解釋中國過去的經濟為什么能這么大規模的快速發展起來。二是中國需要繼續和不斷的深化改革開放。中國各行各業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發展更是參差不齊,組織間內耗尤其值得研究和關注。
“如何改革,需要有創新的理論引導。中國正在推進國家經濟體系、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如何推進,這不僅需要高瞻遠矚的正確理念,更需要創新的科學的理論原理和方法論做依托。”陳紹祥強調,摸石頭過河已經不可行了,甚至是相當危險的。我們需要新思想和新理論來凝聚共識,減少減小分歧、內耗、彎路。如何更好更有效的通過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建立適應新經濟的經濟體系和網絡,共生共榮,這些都需要一套創新的科學的經濟思想理論指導。
“美國也需要改革。美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基本上是兩百多年前設計的,現在已開始過時了,在很多方面已經不適應未來經濟的發展,甚至開始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美國改革的困難程度甚至要超過中國。美國如何改,只有時間才能知道。”陳紹祥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