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彤:傳承偉大建黨精神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 發布時間:2021-09-27 09:53:15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9月25日電(記者王鏡榕)在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代表黨中央,向全國廣大農民和工作在“三農”戰線上的同志們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慰問。
習近平強調,進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三農”工作重心已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貫徹黨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日前,中宏觀察家、中國食品報社總編輯劉彤就相關話題接受本網專訪。
新時代趕考路上的重大政治宣示
中宏網記者:總書記“七一”講話高度概括了我們黨的偉大建黨精神,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結合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以及中央決策部署,談談您對進一步貫徹落實好“七一”講話精神的學習體會?
劉彤:習近平總書記“七一”講話深刻闡述偉大的建黨精神,明確提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九個必須”要求,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全面部署。總書記的“七一”講話高瞻遠矚、總攬全局,橫跨古今、思想深邃,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踏上新的趕考之路的重大政治宣示,是指引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綱領性文獻。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年,也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接力奮進起步年,黨的十九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時間表、路線圖,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這一遠景目標是對黨的十九大有關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的具體化,內容包括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等重要指標。到那時,人民生活將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將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我們要把認真學習貫徹總書記“七一”講話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最重要的政治任務,準確把握其時代意義、科學內涵、核心要義和實踐要求,將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上來。
只有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才能如期實現2035年既定戰略目標。為此,必須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一是加大傳統產業改造,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提高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保持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處在與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水平上;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推進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改造,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二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占領產業競爭制高點。不斷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使其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動能;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三是發展現代服務業,構建新支柱產業。不斷提高文化、健康、體育、旅游、養老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使其成長為支撐經濟增長的新支柱產業;深入實施“放管服”改革和服務業對外開放,吸引國內外企業加大對服務業的高質量投資,推進服務業現代化。
從脫貧攻堅到共同富裕的治理邏輯
中宏網記者:中國“精準扶貧”理念首倡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因地制宜形成種養、苗繡、旅游等五大產業體系,村民人均純收入由1668元增長至18369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從零到突破200萬元。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再到共同富裕,您對貫徹其中的新時代治理邏輯和治理之道如何解讀?
劉彤: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同時,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從貫徹其中的新時代治理邏輯來解讀,首先,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共同富裕都包含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決定了在推進的進程中,必須統籌實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方面的協調發展,每一個階段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其次,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而不是兩個問題。鄉村振興是脫貧攻堅的一個升級版,脫貧攻堅是鄉村振興的一個基礎性工作。從聚焦“貧困”補齊鄉村發展的“短板”,到推進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這是一個接力奮進的過程。而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而要實現共同富裕,鄉村振興是必經之路。
從治理之道來解讀,鄉村振興不僅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而且要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我們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給農業農村發展和鄉村振興提出一系列新的課題。包括: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促進鄉村全面發展;要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夯實糧食生產能力基礎,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確保糧食安全;要推動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加大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加快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要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大力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推動農民全面發展;要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提升脫貧地區整體發展水平;等等。總的來看,這些新課題,既是新發展階段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要內容,也與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息息相關,需要我們高度關注、切實推進。立足新發展階段,我們要把促進農民增收、提升農業供給質量、提高城鄉一體化水平作為重點來抓,從而有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守好糧食安全底線,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中宏網記者:“十四五”規劃強調,適應確保國計民生要求,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定義,糧食安全目標是“確保所有人在任何時候既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如今,我國糧食安全已經從追求“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審視糧食安全的視角已從糧食安全轉向食物安全。您對“十四五”守好糧食安全底線,切實保障食品安全,推進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有何建言?
劉彤:農業既是安天下、穩民心的基礎產業,又是關乎百姓飯碗和億萬農民生計的民生產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務必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十四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五年。我們要緊扣高質量發展這個主題,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高水平謀劃布局農業高質量發展思路,加快推進農業轉型生態發展,切實保障糧食安全,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提升農業供給質量,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加大力度提升農業供給質量,不斷完善農業發展基礎。一是要打造全產業鏈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大力提升綠色優質糧食產品供給能力,構建以水稻、小麥、玉米、馬鈴薯等為重點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利益鏈“四鏈協同”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圍繞糧食產業加工鏈條前延后伸上下游產業,不斷提升主食產業化和糧油精深加工水平,加快推進糧食全產業鏈發展;圍繞產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和品牌化,發展糧食綠色循環經濟,不斷提升價值鏈和市場競爭力;圍繞倉儲物流、產銷供應和質量安全,加快現代倉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電子商務和期貨市場,強化糧食生產流通各環節監管,打造完善的供應體系;圍繞小農戶與現代糧食產業發展有效銜接,加大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創建糧食產業化聯合體,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二是要穩定種糧農民補貼,切實保證農民種糧有合理收益,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三是要開展糧食節約行動,依法依規厲行糧食節約,減少生產、流通、加工、存儲、消費環節的糧食損耗浪費。四是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加快健全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發展壯大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創新發展、做大做強。